卡莎維娜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首席芭蕾舞演員(ballerina)。她於1910年起開始與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合作,在巴黎演出,其中最經典且聞名於世的角色,便是米歇爾‧福金作品《火鳥》(The Firebird)中的主角。
法國報界指責戴雅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是國際主義,所以,他們明年必須得帶一些,法國人會認為想很「俄羅斯」的表演去巴黎,所以,他們必須做一個「俄羅斯藝術季」。西方指望Diaghileff的不僅是要有俄羅斯民族色彩,也還要亞洲東部的異國色彩,報界與觀眾所需求的就是俄國的東西,既然他們要,我們就給他們一個《火鳥》吧!
據說,為了替這齣故事情節與角色都是東拼西湊而成的「俄羅斯輸出品」,Diaghileff先是找了Liadov,可是Liadov是個慢郎中,根本趕不上進度,接著他又找了Nokolai Tcherepnin,可是他提出的初稿不符理想,結果偶然在一次音樂會裡,Diaghileff聽到一位不知名的年輕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煙火》的首演,大為驚艷之餘,立馬決定要認識該曲的作曲家,並且迅速的在當天下午就跟作曲家碰面,隨後就大膽的決定把寫作《火鳥》的工作交給這位名叫Igor Stravinsky (1882.6.17-1971.4.6)的年輕人,而週邊的Pickwikian友人們都覺得這是場不折不扣的豪賭,結果1910.6.25在巴黎歌劇院的首演證明Diaghileff慧眼視英豪賭贏了,《火鳥》一炮而紅,從此也將當時年僅28歲的Stravinsky一舉推上國際樂壇,成為最閃亮的俄國作曲界新星。
這段故事美好無比,且極其有名,然而這是百分之百真的嗎?還是有可能是真假參半的世紀神話?還是高明至極的「行銷宣傳」話術?真真假假之間又反應出關於Diaghileff的什麼? 且聽我在本集節目中,為各位拆解這音樂史上最傳奇性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