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作品64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ymphony No.5 in E minor, Op.64

預計下架時間:---無


簡介

作曲時間:1888年

作品類型:交響曲

電台排行榜:第85名

作曲家小傳: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 1840~1893),俄國作曲家,曾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受俄國鋼琴家兼作曲家尼古拉‧魯賓斯坦影響深遠。由於他接受過歐洲傳統的音樂教育,也崇尚古典與浪漫樂派的曲風,所以他的作品中帶有西方的風格。不過他並不是全然西化的人,對俄羅斯仍有強烈的認同,許多斯拉夫的民歌與旋律都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的音樂也因此兼具俄羅斯國民樂派性格與浪漫樂派色彩。重要作品有「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悲愴交響曲」、「1812序曲」、「弦樂小夜曲」、歌劇「尤金‧奧涅金」等。另外,在「天鵝湖」、「胡桃鉗」、「睡美人」等芭蕾音樂的創作,更提升了芭蕾音樂的藝術境界。

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

單集收錄

00

:

00

:

00

00

:

00

:

00

一分鐘導聆


以「命運」為題創作,似乎是作曲家的宿命。

柴可夫斯基在「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始,藉著豎笛唱出沉重而悲傷的旋律,並且貫穿整首曲子,表現「命運」的動機。

1877年,柴可夫斯基以「第四號交響曲」,向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致敬,相隔11年之後,這首第五號交響曲的「命運」動機,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或許,我們可以在他寫給贊助者梅克夫人的信中,找到蛛絲馬跡:「這曲子裡有過度誇張的色彩,還有一些虛偽和牽強,是聽眾可以察覺的。」這種對於自己作品的不滿,就像陰影一樣,在第五號交響曲中,不時浮現,但逐漸地,它被不斷湧出的優美旋律纏繞、包圍。

當樂曲進入最後一個樂章,陰暗的「命運」動機有了轉機, 呈現出威武莊嚴的面貌。隨著每次「命運」動機的再次浮現,它變得越來越有自信。最後,在進行曲的節奏中,銅管嘹亮地唱出勝利的凱歌!

多愁善感的柴可夫斯基,以第五號交響曲,走出「命運」的陰影,進而創造了「命運」!

深度導聆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創作了六首交響曲。其中第一號到第四號交響曲,算是他前期的作品,第五號和第六號,則是晚期的作品。1878年,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四號交響曲之後,他開始到歐洲各國指揮演出他的作品,異國城市的旅行,刺激柴可夫斯基許多的靈感,讓他創作了歌劇「尤金‧奧涅金」、「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12序曲」和「義大利隨想曲」等優秀的作品。七年後,四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回到家鄉俄國,在莫斯科北方一個幽靜的鄉村定居。他感覺到自己的健康和創作力開始走下坡,生命即將走向盡頭。雖然如此,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才華卻也在這個時候

您已經是AOD會員? 登入
愛樂
立即訂閱您專屬的音樂饗宴
  • • 華人世界最大的古典(經典)音樂資料庫。
  • • 特色主題AOD、OnLine自由搭配聆聽。
  • • 隨時更新,精選最有價值的內容上架。
  • • 人性、溫度、接地氣!老少咸宜,隨選隨聽!
查看訂閱方案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單集收錄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