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訴情 No.5

美學縱論

預計下架時間:---無


簡介

本週節目中,主持人曾毓芬與您分享,從啟蒙運動時期提出的美學觀點,如何深層地影響浪漫主義的思維?

強調「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的浪漫主義,對於音樂的看法往往趨向主觀。而「神秘性(mystery)」的美學特質,更在此時期被大大地高舉,並進一步帶動了熱衷於古代音樂的風氣。「神秘性」如何成為文學浪漫主義中最主要的訴求?又如何重新燃起對古代音樂的熱愛?本週節目中,主持人曾毓芬與您分享,從啟蒙運動時期提出的美學觀點,如何深層地影響浪漫主義的思維?

啟蒙運動曾提出,音樂的使命是表達那些對文字來說太過「內心式」(intimate)的情感;而浪漫主義 (romanticism)卻更進一步強調:「內心式」等同於「深度」(depth),「深度」經常呈現出「曖昧不明」(vagueness)的狀態,而「曖昧不明」的模糊狀態更可說是「神秘」的同義詞。

華肯羅德(W.H.Wackenroder, 1797)提出的激進思想中,理性(reason)這個名詞無異於恐怖(terror),他認為康德所謂音樂「非概念性」(nonconceptual) 的特質,正是音樂之所以能夠傳達出宇宙間各式奧秘的情感的關鍵,正如聖.奧古斯汀所謂的「jubilation(歡呼)」一樣。華肯羅德近乎瘋狂而歇斯底里的音樂觀點,影響著當時的音樂創作,最典型的代表是李斯特(Franz Liszt)絢麗的音樂,及其巨匠式演奏技巧(virtuoso),而十九世紀整體的風氣,也造就了藝術家成為屬靈英雄的風氣,比如貝多芬的獨立精神以及革命性作風,就成為整個世紀的典範人物。

音樂支配熱情的老式論調演變為音樂家以音樂來掌控群眾的新局面,華格納(Wagner)對音樂策略性的運用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華格納主張:純音樂是不夠的,音樂必須與其它藝術結合,而發展為一種由戲劇來統領全局的「整體藝術」(a "total" art form)。

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

單集收錄

00

:

00

:

00

00

:

00

:

00

生命的節奏


在人生的轉折處,您是否也遇見了美?以音樂為媒介,進入美的世界,建立美的品味!
讓美進入生活、讓形式之美轉為內化!
主持人曾毓芬,與愛樂電台聽眾共享的美學通識課,與您一起創造生命的節奏,尋找生活之美!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