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Glinka之後,Tchaikovsky在他的芭蕾舞劇《天鵝湖》(1876-77)與《胡桃鉗》(1892)分別各寫了一 首西班牙舞曲,這種必須配合場景與舞者角色設定所寫的音樂,在帝俄時期的芭蕾舞劇中常可以見到,也可以說是風格寫作的濫觴。
※ 當然在俄國作曲家以西班牙為名寫作的音樂中,至今仍經常演出的當屬Rimsky-Korsakov的《西班牙隨想曲》,輝煌精彩 的管弦樂法至今仍是教科書等級的存在。
※ 隨著西班牙第一位紅遍歐洲的小提琴演奏家Pablo de Sarasate (1844.3.10-1908.9.20)的出現,法國也開始吹起西班牙音樂風潮,然而這位「更視自己為法國人,而非西班牙人」,對西班牙及其居民和文 化並不特別喜愛,批評西班牙是“tierra de bárbaros”(野蠻人的土地),這位國際主義者引導著音樂界對於西班牙的想像,除了自己寫作的小提琴演 奏曲之外,並且成為法國作曲家寫作西班牙音樂時的顧問,在比才的歌劇《卡門》(1875)以及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1875)裡都有他的身影,然而聖 賞在1880年寫作的《阿拉貢霍塔舞曲》又與薩拉薩蒂晚兩年創作的同名樂曲又有什麼差別呢?
※ 誰的西班牙才比較有在地味?除了作曲與藝術功力上的高下之外,或許是否真心喜歡與感動才是核心要素之一;以觀光客浮光掠影般的看 著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並以身為國際主義者的品味自居,難道這樣就是「西班牙之光」嗎?

1877年,《天鵝湖》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時,首席女芭蕾舞者是保利娜·卡爾帕科娃(Polina Karpakova),她同時扮演了白天鵝奧黛特和黑天鵝奧迪爾,她出色的表演仍是該劇歷史上的重要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