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大,小而美,如何以瞬間表現永恆?

德布西

預計下架時間:---無


簡介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音樂創作,向來不拘泥調性,他強調感覺與想像,並且從法國畫家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的畫作「日出‧印象」得到靈感,開啟古典音樂的新紀元-印象樂派。
德布西創立的「印象樂派」,正如同「印象畫派」的精神,他排除了清楚輪廓的音樂線條,更不刻意描述具體景物,而是以淡淡的音樂氣氛塑造某一種音樂畫面,正因為如此,於是德布西捨棄了傳統的和聲、調性、節奏,甚至把音符當作「顏料」來使用。
德布西雖然極力主張「印象樂派」的手法,但是他早期的音樂創作則是受到法國浪漫樂派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的影響,一直到1892年創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之後,他的音樂風格才開始出現重大轉變,顯現出強烈的個人色彩。

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

單集收錄

Music People,People love music!


這是人類創作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也促成了象徵主義或象徵手法的出現,不僅印象畫派如此,德布西也非常擅長,成為他的特色。象徵手法最難的地方是,從小處著手,但不能以偏概全,而且詮釋權應交給他人。德布西習慣將作品標題記於樂譜最後一頁,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一個具象的例子就是法國畫家秀拉,發明了一種「點描法」的表現,以「點」作畫。他從視網膜得到靈感,認為直接將色彩在眼睛呈現,會比透過在畫布上呈現,更明亮豐富,同時決定權也交給了觀賞者。

所以結論就是,了解象徵主義就容易理解德布西的創作手法。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