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芭蕾舞團在1909年的製作重點放在,展現俄羅斯芭蕾舞界這四十年來累積的至高舞藝成就,在這大前提下,Fokine編舞,於1907年2月10日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的《蕭邦風》(Chopiniana)雀屏中選。在更早1908年3月8日重演時,Glazunov將多首鋼琴小品(如波蘭舞曲、夜曲、馬祖卡、塔朗泰拉與華爾滋)改編為管弦樂,沒什麼確切劇情,只是由學院派與性格舞蹈構成。在1908年4月6日的演出中(由Olga Préobrrajenska、Anna Pavlova、Tamara Karsavina與Vaslav Nijinsky演出),所有女舞者穿上浪漫時期齊膝舞裙,樂曲內容再度調整。
最終於1909年2月19日,以《蕭邦音樂上的大雙人舞》(Grand Pas sur la musique de Chopin)為名再次上演,新加曲目由Maurice Keller配器,終至形成了今天所有芭蕾愛好者都熟識的《仙女們》(Les Sylphides)。 隨著Serge Diaghileff將該作品納入巴黎演出,作品終獲定名《仙女們》(此名稱據說由Alexander Benois提出),劇情被完全刪除,成為純粹的抒情抽象芭蕾。
舞劇的背景被設定在一座月光照耀的浪漫園林。仙女們(代表永恆女性的乙太存在,包括主舞者、兩位獨舞者,以及一個全為女性組成、穿著白色浪漫芭蕾舞裙的群舞團)與一位憂鬱的詩人共舞,詩人象徵尋求理想之人。
1909年6月2日,《仙女們》在Théâtre du Châtelet做法國首演,由Michel Fokine 編舞,由Serge Taneyev、Anatol Liadov、Nicholas Tcherepnin與Igor Stravinsky根據Glazunov與Mauricez Keller的版本改編共計7首蕭邦的鋼琴曲為管弦樂,由Alexandre Benois擔任舞台與服裝設計,Anna Pavlova、Vaslav Nijinsky、Tamara Karsavina、Alexandra Baldina等一眾超凡芭蕾巨星擔綱,轟動程度自不在話下,不過不知道法國人對於俄國舞蹈團對法國浪漫時期的模擬仿作心裡頭的真正的感想為何。
這部著名的芭蕾自誕生之日起即成為國際芭蕾團的保留曲目,是Fokine創作生涯早期的代表作,與Diaghileff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早期時期重疊,展現了Fokine對於歷史、民間或異國舞蹈形式進行藝術化改編的原創才華,舞蹈編排深切貼合蕭邦音樂的旋律與精神,創造出「夢境中無法觸及的詩意氛圍」,以流動的舞姿、提昇舞步以及浪漫主義群舞編排為特色,配合高度純熟的古典技術,賦予作品以現代感與個人風格。 不知道聽聽這樣的蕭邦改編,會使您有興趣去看看這芭蕾舞劇,從而進入芭蕾舞的世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