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之戀,同性之愛?

舒伯特

預計下架時間:---無


簡介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幼年時就展露了他在音樂的天資,十歲時開始創作一些在教堂演出的音樂,並擔任唱詩班的領唱。後來舒伯特認識安東尼奧.薩列里(Antonio Salieri),並追隨學習和聲及對位法。
舒伯特掛著眼鏡的敦厚臉龐、微胖的身形,很難引起人們好奇而多看一眼。不過他的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一向自足於小小的一人內在世界,他的音樂大部分都充滿小巧內省的特質,甚至一首短至數十小節的歌曲,已經自成一個世界、一段人生。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極為喜愛,這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
舒伯特擔任教職期間,創作的作品大約有400首之多,其中包含了最早的三首交響曲、一些歌劇、彌撒曲、弦樂四重奏和三百多首歌曲。而舒伯特在最後幾年的生命中,寫下了不少傳世經典名曲,其中包括了「第九號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鋼琴曲「樂興之時」、「F小調幻想曲」、連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等不朽的傑作。
短暫的人生中,他的作品總數卻多達一千兩百多首,其中約有六百五十首是歌曲,因此被尊稱為「歌曲之王」。

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

單集收錄

Music People,People love music!


舒伯特的性向問題和柴可夫斯基一樣,在二十世紀一直被各界討論,而且眾說紛云。

「同性戀」Homosexual這個名詞,十九世紀才出現,由於社會保守風氣,同性戀者的性格相對壓抑,角色就像是「社會邊緣人」。
根據文獻記載,舒伯特有過兩段異性戀情,一位是女歌唱家泰麗莎,一位是艾斯特哈吉伯爵的女兒卡洛琳,不過,這兩次戀情都無疾而終,據說,就是因此舒伯特,面對異性顯得畏縮、缺乏自信。

舒伯特有許多藝術家朋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舒伯特黨」,裡面都是男性。其中一位好友胡登布雷納,曾經公開質疑舒伯特「是不是厭惡女性」,但是,卻遭到舒伯特否認。
1994年,在美國期刊雜誌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上,加拿大學者梅納德·所羅門,從舒伯特和同性友人的通信中,挑出某些關鍵字眼,認為帶有性暗示,並且和另外一位持相反意見的維也納學者麗塔·斯特布林,展開爭辯。而另外一位英國女音樂學家麥凱,則認為在舒伯特作品中的「和聲」表現,也可以找到同性戀,或是同性戀傾向的性格。
不過,從音樂中可以辨識性向的說法,您會同意嗎?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