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Sunday

2025-04-27

00:00

|

02:00

布魯斯‧威力

沈鴻元、蘇重

艾靈頓公爵說:「沒有搖擺,就沒有爵士!」
菜鳥帕克說:「你若不置身其中,就無法演奏出真正的爵士!」

金鐘獎主持人,「臺灣爵士一哥」沈鴻元,盡情搖擺,經典回顧!

02:00

|

07:00

音樂水龍頭

劉昱沁

無論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或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就讓音樂舒緩您白天壓力過後的情緒,穩定您夜裡清醒時的思緒!

07:00

|

08:00

音樂禪

王世強

行亦禪,坐亦禪,音樂讓您神往,韻律讓您超然...

08:00

|

11:00

樂來樂高

王世強

週末清晨,適合暫時放下緊張情緒,慢放生活步調,讓您的心靈,煥然一新!

11:00

|

13:00

一生的古典音樂計畫

節目部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三號交響曲、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

拒馬和封鎖線?哪首交響曲演出需要鎮暴維安?大家或許有聽過,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在首演的時候,掀起了一陣騷動,最後甚至需要警察到場維持秩序。不過您或許不知道,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十三號交響曲在首演的時候,蘇聯政府已經「預先安排」警察執行鎮暴維安的動作。究竟,這首交響曲是在描述什麼?藝術也可以撼動國家政權嗎?

13:00

|

15:00

樂興之時

王琦

兩分鐘的音樂,是短曲小品,卻能讓我們隨著樂思穿梭古今、飛越百川。
樂起,興起。在這片刻,流洩的音符將帶你徜徉樂興之時、幻想之境...。

15:00

|

17:00

Time Traveler 時光旅人

姚仁恭

本週時光旅人有一個有趣的主題,將為你播放六零年前1965年的歌曲,主持人將會從1965年的年終排行榜中,挑選出 25首歌與您分享,讓你對六零年前 人們喜歡的音樂,有個大概的感覺。同時也會穿插著分享六零年前,當時的時尚、電影、電視、科技,以及世界大事,讓大家對當時,和六零年後的今天有更清楚的比較。

17:00

|

19:00

世界音樂會

德國之聲

【2020年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音樂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經過公民投票劃定了德國與丹麥的國界;但是在這之前,丹麥人和德國人曾經在什勒斯維希的土地上一起生活。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卡爾.尼爾森 (Carl Nielsen) 是兩國人民都相當喜愛的作曲家。因此,在每年舉辦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音樂節」上,卡爾.尼爾森的作品當然不能缺席!
在 2020 年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音樂節」,七個來自丹麥的室內樂團與一組德國本地的五重奏,將要合作呈現尼爾森最精采室內樂、交響曲,以及他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創作的藝術歌曲。跨越國界的音樂美學,本集節目中與您分享!

【演出曲目】

Carl Nielsen: Solen er sa rod, Mor (The sun is so red, mother)
Carl Nielsen: Nu lyser lov i lunde (Now the leaves shine in the forests)
Carl Nielsen: Tunge, morke natteskyer (Heavy dark clouds of night)
Carl Nielsen: Five piano pieces, op. 3
Carl Nielsen: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op. 27, set for two pianos
Carl Nielsen: Jens Vejmand Humorous Bagatelles, op. 11, adapted for flute and guitar
Carl Nielsen: Tidt er jeg glad (Sometimes I am happy)
Carl Nielsen: Hvor sodt i Sommeraftenstunden (How sweet the hours on a summer evening)
Carl Nielsen: Hor, hvor let dens Vinger smakker (Hear how lightly his wings beat)
Carl Nielsen: Quintet for flute, oboe, clarinet, horn and bassoon, op. 43 (excerpt)
Carl Nielsen: Gadevisen
Carl Nielsen: Psalm, Carl's Waltz and Polka

19:00

|

20:00

吉他風景線

蘇孟風

經典名盤 Master in the Studio《 Latino Gold 拉丁黃金印象 》

來自蒙特內哥羅的吉他演奏家米洛許 Miloš Karadaglić 與許多出身自東歐的音樂家有著相似的背景,他從小被賽哥維亞錄製的黑膠唱片中古典吉他所發出的溫暖音色,深深地吸引,八歲就接受正式的古典吉他教育,十六歲以優異的表現得到獎學金前往倫敦皇家音樂院學習,期間獲獎無數,包括著名的 Julian Bream Prize 朱利安.布林姆大獎。

2011年米洛許和德國DG唱片公司簽約,首張專輯錄製傳統曲目獲得好評,第二張專輯以拉丁音樂為主軸贏得市場極大的迴響,隔年順勢推出加長版紀念專輯,進一步收錄了多首經典的拉丁通俗歌曲,並禮聘巴西吉他大師阿薩德 Sergio Assad 精心改編為吉他獨奏,呈現截然不同的跨界新風格。同時為了豐富專輯中的音樂聆賞體驗,唱片公司特地邀請多位音樂家編寫管弦樂與吉他獨奏做搭配,同時還加上手風琴,將許多首具代表性的探戈舞曲、電影配樂,以及流行金曲賦予全新質感的外衣,以特殊的編制組合來演繹這些迷人的音樂,更添萬種風情,讓人不禁聞之而婆娑起舞。

20:00

|

21:00

黑白雙人舞

葉綠娜

【你來不及參與的鋼琴黃金年代】

奧匈裔德國作曲家李斯特(Liszt Ferencz/Franz Liszt,1811-1886),以對鋼琴音樂高超的作曲、演奏能力著稱。1840年代在歐洲大型巡迴的「李斯特狂熱」現象奠定了鋼琴演奏名家的地位之外,作為浪漫主義音樂「新德意志樂派」的先驅,他也以多產作曲家的身分拓展、推進了鋼琴作品的革新實驗與創作可能。
除了身為音樂家的卓著貢獻,他同時也是位貢獻更廣的鋼琴教師。早從16歲開始,他就不斷在巡演的同時維持鋼琴、作曲的教學,據估計弟子總共超過400人,知名指揮家Hans von Bülow(1830-1894)正是他的知名學生之一。李斯特開創了「大師班」這種音樂教學模式,孜孜不倦地一直四處奔走作育英才直到過世,甚至完全不收學費。
本集節目從眾多李斯特的弟子們所留下的古老錄音,深入介紹這位「鋼琴之王」的遺風究竟如何演奏、魅力何在。
節目後半延伸介紹幾位李斯特的朋友與徒孫,從卷軸錄音去了解遠從李斯特開始樹立的鋼琴演奏傳統會是什麼樣貌。

烏克蘭鋼琴家Pachmann(1848-1933)除了在維也納音樂學院鋼琴師事Czerny(1791-1857)的學生Dachs(1825-1896),理論師事Bruckner(1824-1896)之外;1869年作為鋼琴演奏家出道時,曾在維也納演出李斯特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S. 124,正好作曲家本人就在台下欣賞演出。

義大利作曲家Busoni(1866-1924) 曾於萊比錫音樂學院師事Reinecke(1824-1910),早年作曲偏德奧的後浪漫風格,晚年卻提倡新古典主義、電子音樂、微分音等新理論。1877年他曾欣賞李斯特的演奏並被介紹引薦,李斯特相當欣賞Busoni的演奏。Busoni除了是巴赫(J. S. Bach,1685-1750)作品的編輯權威之外,也曾編輯許多李斯特的鋼琴作品。

美籍智利鋼琴家Arrau(1903-1991)5歲就以神童之姿開了第一場個人獨奏會,7歲被智利政府以公費資格送到德國,師事李斯特的弟子Martin Krause(1853-1918)。長達將近80年的演奏生涯總是以全心全意的熱忱投入演奏生涯,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節目中特別以早年的卷軸錄音,帶您認識與數位錄音不同風貌的Arrau。

21:00

|

22:00

不只是崑曲

劉家渝

【崑大班陳治平談《火判》的淨行之美】

生旦淨末丑,
淨,就是舞台上我們俗稱的花臉,
但為什麼臉上色彩最多,
人物性格最粗曠,
武打身段最複雜的這個行當,
會被人稱作是乾淨的淨字呢?

不只是崑曲節目,
特邀崑大班淨行名家陳治平,
以他的舞台名作「九蓮燈‧火判」為題,
為您精彩說戲,
更深入剖析淨行表演的舞台精隨。

※本節目由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播出

22:00

|

23:59

Radio Concert

王世強

「耳順」的智慧?
【傳奇大師現場重現-西元1977年蘇聯鋼琴家李希特薩爾茲堡最後一次獨奏】

雖然蘇聯鋼琴家吉利爾斯(Emil Gilels, 1916~1985)曾在西方媒體、樂評驚訝他的演奏造詣時,謙虛的說:「你們還沒有聽過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不過,從他們師兄弟歷年在薩爾茲堡的演出,就可以看出兩人各有特色,不必比較。
吉利爾斯曾和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合作協奏曲,其他幾次的是獨奏會,曲目都是挑戰演奏家極限的十八、十九世紀古典風格為主。
李希特也曾和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合作協奏曲演出,其他幾次的出席,除了一次和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kh, 1908~1974),另外有三次是和男中音費雪迪斯考(Fischer-Dieskau, Dietrich, 1925~2012)合作藝術歌曲的演出。他喜歡喜歡文學、室內樂、喜歡和不同音樂家合作、喜歡嘗試不一樣曲目。
西元1977年李希特最後一次接受邀請,出席薩爾茲堡音樂會,排出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蕭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鋼琴曲目,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特質、不同聲音美感,展現一位鋼琴家六十歲的智慧與成熟。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