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2 華南金控經典饗宴 ─ 穆洛娃、葛雷桑瑪與日內瓦合奏團


 

時間:2018年6月12日(二)19:30
地點:臺北國家音樂廳
票價:1200 / 1600 / 2200 / 2600 / 3200 / 4000 / 4800
音樂會前導聆:19:00  主講:邢子青

※※※ 我要買票 ※※※

感謝支持,本場票券已全部售罄!

更多愛樂電台音樂會,敬請期待...

折扣訊息:
1.信用卡優惠:華南卡友購票享9折優惠。
2.憑本場音樂會票券,購買愛樂電台音樂CD產品,2018年9月30日前,享75折優惠。

 


孟德爾頌:「芬加爾岩洞」序曲,作品26

 

看見鬼斧神工之後,請聽孟德爾頌如何巧奪天工!

在五線譜上,捕風捉影,是十九世紀作曲家孟德爾頌的專長。

他家境富裕,從小就四處旅行,也喜歡畫畫,風景看得多了,自然就入畫也入樂。
所以他的一些作品,有「音畫」的特色,後來連不欣賞他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都讚美他是「第一流的音樂畫家」。

二十歲的時候,孟德爾頌去蘇格蘭旅行,搭船前往位在史塔法島上的奇觀「芬加爾岩洞」。

洞窟高二十三公尺,洞頂成拱形狀,洞壁皆為垂直玄武岩石柱,猶如管風琴,而奇妙的是,洞窟有教堂的音響效果,波浪入洞,即有迴聲,所以很早就有「歌之洞窟」的形容。彷彿是造物者,遺留在海上的音樂廳!

奇觀、異聲,讓孟德爾頌感到孤獨,隨即寫下了主題,隔了一年繼續完成作品。

「芬加爾岩洞」序曲,是獨立管弦樂,不同於戲劇序曲,也不能算是標題音樂,因為孟德爾頌並非全然寫景,而是「觸景傷情」,第一主題是當下入洞的具象描述,但是第二主題卻是內心孤寂、卻波濤洶湧的抽象感受。

捕風,捉影;繪聲,繪影。
孟德爾頌五線譜上作畫,「芬加爾岩洞」序曲,就是一張送你,「來自海上的心情素描」!

古畫!
「歌之洞窟」,像不像「海上的歌劇院」?

 

孟德爾頌:《芬加爾岩洞》序曲,作品26

 

※※※ 我要買票 ※※※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不但是孟德爾頌最傑出的作品,也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的小提琴協奏曲。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 第一樂章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 第二樂章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 第三樂章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

 

西元1838年有一段旋律,在孟德爾頌的腦海中不停地旋轉......

旋律旋轉了六年之後有了完美的表現,可是這六年中作曲家的心情,您聽到了嗎?

1835年,孟德爾頌出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並且邀請好友斐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 1810~1873)擔任小提琴首席,「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就是為好友而作,旋律在腦海出現之後,孟德爾頌在信中形容:「自己一直不得安寧」。

在德國「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孟德爾頌的這首作品猶如「美女」。十九世紀小提琴大師姚阿幸形容,「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無語倫比,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需要嚴肅以對,布魯赫(Max Bruc)感情豐富,但是孟德爾頌卻最能觸動人心,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英國作曲家班奈特則更明白表示,「貝多芬是陽剛的英雄,孟德爾頌是纖細的美女」!

作品共有三個樂章,孟德爾頌改變了以往樂團冗長的舖陳,小提琴迫不急待出現,「那段旋轉了六年的主題」。也打破了以往裝飾奏,必須在主題再現才能出現的慣例。
這首作品雖然有三個樂章,但是孟德爾頌一氣呵成,優美...不中斷。第二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甜美又安靜,如同他首創,又淺顯易懂的動人系列鋼琴作品「無言歌」。

第三樂章,號角響起,小提琴飛舞,就像「仲夏夜之夢」的精靈,演奏家接受考驗,必須展現輕盈優雅的各種技巧。

孟德爾頌是一位非常勤奮的天才,在創作這首「輕、薄、短、小」的「美女」佳作時,身體已經不好,首演成功三年後過世。留下這首「舉重若輕」的旋律,讓世人無法忘懷,繼續不停旋轉......

※※※ 我要買票 ※※※

 


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7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莫札特的音樂,是宇宙中最和諧的聲音」! 

莫札特一生總共完成了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其中又以「第二十一號,第二樂章」最受到世人喜愛。

這首作品從音樂學術角度分析,雖然有其重要性,但是只讀文字,卻無法理解它的魔力。
尤其是為什麼會「讓人一聽,就會讚嘆,之後,立即安靜」,「耳朵,堅持聽完。腦海,出奇地美」

協奏曲三個樂章,分別是快板的奏鳴曲式、行板的三段歌謠曲式以及極活潑的快板,是典型的「快、慢、快」古典協奏曲形式,莫札特除了確定日後協奏曲的發展,也大幅提升獨奏樂器的表現。

西元1785年3月10日,莫札特在維也納親自首演,並且刻意宣傳,使用了一台,如同管風琴一樣,有腳踏瓣的鋼琴,來表現自己擅長的即興本領。不過,莫札特在給姐姐南妮的信中說,「彈得快比彈得慢容易多了,彈漏了音也沒有人知道,但是好聽嗎」?所以第二樂章的慢,變成了謎?莫札特所說的「彈性速度如何正確」?首演之後就沒有人知道了,於是後來演奏家的想像空間,變得無限寬廣又頭痛!

尤其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在1967年被一部得到許多影展大獎的瑞典影片「鴛鴦戀」,用唯美影像、淒美愛情「加持」之後,「轟動世界」,演出頻繁。「演奏家,頭更痛了」!

宇宙運轉的速度,和莫札特的彈性速度,如何詮釋?愛因斯坦一定會說,「請邊聽邊想,而且一直聽、一直想」!

鋼琴炫技,渾然天成。
所以演奏家如何詮釋「天才」的作品?各憑本事!

 

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7 第一樂章

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7 第二樂章

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67 第三樂章

 

※※※ 我要買票 ※※※

 


第八號交響曲和她有關?
貝多芬曾考慮結束單身,1812年他遇到舊識塞芭德,有學者認為她就是貝多芬「永恆的戀人」,原因是貝多芬死後,在抽屜發現未具名的情書,是1812年寫的。

 

貝多芬: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作品93 第一樂章

貝多芬: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作品93 第二樂章

貝多芬: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作品93 第三樂章

貝多芬: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作品93 第四樂章

貝多芬: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作品93

 

在同一段時期,譜寫兩首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
是貝多芬的創作特色之一。

「命運」與「田園」交響曲,
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而隨後的第七與「第八號交響曲」,
又是另外一個範例。

不同於「第七號交響曲」的活力奔放,
貝多芬在「第八號交響曲」回歸古典,
其中的第二樂章,
由木管樂器模仿節拍器「滴答滴答 」的節奏,
與海頓的「時鐘」交響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樂曲規模上,「第八號交響曲」或許不能和「英雄」、
「命運」等作品相提並論,但就形式與內容的和諧,
它依舊是古典樂派後期,
一顆在牆角不斷發光的鑽石。
貝多芬自己這麼說:「第七號是一首偉大的交響曲,但第八號更好。」

均衡內斂,回歸古典,收放自如的貝多芬,
以「第八號交響曲」證明,復古,
也是一種創新!

※※※ 我要買票 ※※※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