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200年不出作曲家?

艾爾加

預計下架時間:---無


簡介

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英國作曲家。父親是樂器店的老闆,也是艾爾加的音樂啟蒙者。艾爾加從小苦學,在作曲方面展現了他的天份,並且不停地創作,包括「愛的禮讚」、「富爾羅沙序曲」、「黑騎士」等,在英國逐漸成為一位聲譽卓越的作曲家。

1899年,「謎語變奏曲」這部作品奠定了艾爾加在樂壇的地位;五首「威風凜凜進行曲」,更讓英國人為之瘋狂,其中D大調的第一號,獲得英王愛德華七世的提議,將曲子配上歌詞,成為有英國第二國歌之稱的合唱作品「希望與榮耀之地」。

1919年之後,艾爾加的創作生涯嘎然而止,雖然在往後的十五年間,仍然斷斷續續寫了幾首作品,但公開演出的機會甚少。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震撼,以及1920年,他最摯愛的妻子(也是他最忠實的聽眾)過世之後,令他飽受打擊。艾爾加的音樂,和他晚年所流行的「現代主義」作品格格不入,作品遭到漠視。

艾爾加的晚景淒涼孤單,拒絕接觸任何音樂。然而,他的音樂在多年後,重新被世人所想起,而當樂音響起時,至少英國人會懷念,日不落國的昔日光輝。

艾爾加

立即購買 即刻聆聽

單集收錄

Music People,People love music!


英國音樂發展史上,從亨利.普賽爾後,到艾爾加誕生前,出現了一段作曲家的空窗期。
亨利.普賽爾的創作,包括了教會音樂、頌歌、戲劇音樂、室內樂、合唱曲等等,他將十七世紀英國伊麗莎白時代的音樂發展,推到顛峰,但是卻後繼無人… 
當時英國的音樂活動,仍然以較嚴謹的宗教音樂、清唱劇為主,只有少數「學院派作曲家」。

德國作曲家韓德爾於1717年移民英國、以及孟德爾頌在1829年起造訪英國,表面上似乎為英國的樂壇,產生「催化作用」,但實際上卻出現了「摧毀效果」。 

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工業革命之後,中產階級興起,在保守及注重實用主義的思維下,將音樂視為「裝飾性的奢侈品」,歌曲以傳達道德觀念為主,器樂曲演出也機會不多。 

不過,隨著音樂家積極蒐集民謠、對都鐸王朝(Tudor)的音樂產生興趣,還有1883年皇家音樂院的創立,才逐漸為二十世紀的英國音樂復興奠定基礎。 

而十九世紀音樂民族主義潮流中,英國的覺醒比較遲,其中艾爾加「英國風格」的音樂,首先打破了英國作曲家斷層的僵局,作品「反攻」歐洲大陸成功。 後續的馮.威廉士(Ralph Vaughan-Williams, 1872~1958)、霍爾斯特(Gustav Holst,1874~1934)、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等人,也開始為英國作曲家在歐洲樂壇爭取到一席之地。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