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Saturday

2025-11-22

00:00

|

02:00

爵士第一現場

沈鴻元

【爵士經典現場】
金鐘獎主持人,「臺灣爵士一哥」沈鴻元,經典回顧!

02:00

|

07:00

音樂水龍頭

劉昱沁

無論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或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就讓音樂舒緩您白天壓力過後的情緒,穩定您夜裡清醒時的思緒!

07:00

|

08:00

音樂禪

王世強

行亦禪,坐亦禪,音樂讓您神往,韻律讓您超然…

08:00

|

10:00

樂來樂高

王世強

週末清晨,適合暫時放下緊張情緒,慢放生活步調,讓您的心靈,煥然一新!

10:00

|

11:00

大大的必修課

高劭宜

【松林書局店主蔡彤明,帶您閱讀臺灣八十個寒暑的文化沿革】

臺北牯嶺街,從舊書攤到郵幣街,也是知名電影拍攝場景。
而歷經三代傳承,屹立八十多年的松林書局,
更是臺灣早期舊書報攤鼎盛時期的見證者。
在3C普及的年代,舊書店如何穿梭歷史,創造價值?

本週「大大的必修課」,
松林書局第三代店主蔡彤明,帶您穿梭珍貴史料,
閱讀臺灣八十個寒暑的文化沿革及歷史流變,
回顧過去,也書寫未來。

※ 本節目由台北仁濟院贊助播出

11:00

|

13:00

一生的古典音樂計畫

節目部

【葛利格:霍爾堡組曲、雷史畢基:古代歌謠與舞蹈的魯特琴組曲】

西元1884年,挪威卑爾根市政府為了紀念「丹麥文學之父」霍爾堡的兩百週年誕辰,舉辦了許多活動,挪威作曲家葛利格也接受委託,以霍爾堡所處的時代精神作為靈感,採用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法國組曲風格和結構,創作了霍爾堡組曲。
而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的三套「古代歌謠與舞蹈的魯特琴組曲」,則是將十五、十六世紀的魯特琴演奏的樂曲改編為管弦樂曲,亦呈現了二十世紀初新古典主義精神。

13:00

|

15:00

世說新語‧白話古典

節目部

【世說新語‧白話古典】談孤獨的力量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藝術家為什麼要創作?
因為,宇宙在不停地和諧運轉。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宇宙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它竟然可以被理解。」

他又說:「真正的科學與藝術,來自於對神秘的敬畏。」
所以作曲家創作,並不只是為了表達自己,而是為了參與「宇宙永恆、和諧」的運行。

巴赫的音樂,會「自轉」,也會「公轉」,聲部追逐,調性和諧,就是例子。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認為:「藝術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記憶靈魂中,那個完美世界的狀態。

當藝術家創作時,其實是企圖讓「理想的秩序」,在現實世界「再現」一次。
所以,每一段旋律、每一筆線條、每一段文字、每一個動作...都是人類對完美世界的追憶。

音樂家、文學家、畫家、舞蹈家、建築師...
不斷歸零,設法「再現」,可以孤獨,但是拒絕心靈匱乏!

柏拉圖:「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愛無休,寂寞是愛永遠的主題。」
此句話點出了寂寞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愛是人們在孤獨中永恆的追求。
因為創作,是對「存在」最好的回應,和世界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夠清醒。

所以,藝術就是「孤獨力量的實踐」,有趣的是,創作者專注不語,欣賞者靜默領略!
創作和欣賞,有固定的儀式行為,就像宇宙和諧運轉,可是「無聲無息」!
法國畫家梵谷在療養院寫信給弟弟說:「看見星空,我就有了想像!」
梵谷的黑夜,的確比白天美麗!

捷克文學家卡夫卡說:「我寫作,是為了不讓世界在我心中滅亡⋯」
美國舞蹈家瑪莎·葛蘭姆說:「舞蹈,是隱藏在靈魂中的語言。」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說:「我用建築創造安靜的地方,讓人能重新感受自己。」
他們都在呼應柏拉圖說的:「愛,就是追求永遠不會被滿足的表現」,也是「藝術家為什麼要不斷創作」的原動力。

而音樂家的孤獨,就是這種「欠缺」的延伸。
因為每一位作曲家或是演奏家,可能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當世界沉默時,我要說些什麼?」

結論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音樂家的人生,孤獨⋯
而我們的人生,得已「暫時」遠離孤獨!

15:00

|

17:00

布魯斯‧威力

沈鴻元、蘇重

「藍調」是美國唯一的原生種音樂,是來自底層的力量!「藍調」是搖滾樂、靈魂樂、嘻哈、饒舌等現代流行音樂的前身。我們身為現代人,不能不認識它!從「藍調」出發,主持人沈鴻元、蘇重帶您一起了解二十世紀後流行音樂的一切脈絡。

17:00

|

19:00

世界音樂會

德國之聲

【歌撫傷痛─2021 波昂貝多芬音樂節】

當您面對巨大的傷痛時,您會怎麼處理呢?聽音樂,或許是個最好的藥方。
音樂捕捉了人類最深處、細膩而複雜的情感,能表達言語無法訴說的維度,即便一般而言,我們對喪葬音樂上的音樂印象是哀切的,但是這些音符之間卻隱隱藏著希望跟光明。
本次節目,我們將會聽到2021波昂貝多芬音樂節的其中一場演出,全場曲目盡是安魂曲、詩篇、葬禮音樂…等,但是或許它們將讓您改觀,對於「失去」有一番新的見解與感受、並重新獲得力量。

播出曲目:

Anton Bruckner: Aequale No. 1
Johannes Brahms: Begrabnisgesang (‘song of burial’)
Gabriel Faure: Requiem
Igor Stravinsky: Symphony of Psalms
Igor Stravinsky: Requiem Canticles
Stefano Bernardi: ‘Dies irae’ from the Missa pro defunctis Statements

19:00

|

20:00

迷人的小提琴世界

蘇顯達

【小提琴家Frank Peter Zimmermann特輯】

1965年出生於德國的小提琴家齊默曼,曾於福克旺音樂院師事Valery Gradov,後於柏林藝術大學師事Saschko Gawriloff,亦曾師事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Herman Krebbers。年僅14歲就登上琉森音樂節演出,1980年代起於世界各地巡演,與指揮家Lorin Maazel、若杉弘、Bernard Haitink、Wolfgang Sawallisch、Mariss Jansons皆有合作。今晚的節目,和您一起來欣賞,伊撒意的作品。

20:00

|

22:00

Time Traveler 時光旅人

姚仁恭

本週時光旅人節目,經典歌曲將為你介紹七首歌名裡有「Need(需要)」這個英文字的歌曲。
這集同樣有兩位主題歌手,風格完全不同,但都是留名千古的人物,一位是貓王Elvis Presley,另ㄧ位是吉他之神Eric Clapton。內容精彩,你千萬不要錯過!

22:00

|

22:59

Music Insights & Inside Music

陳樹熙

【Music Insights 】 21 (4-8)
Ballets Russes, Part 8,Season 1910
法國報界指責戴雅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是國際主義,所以他們明年必須得帶一些法國人會認為想很「俄羅斯」的表演去巴黎,所以他們必須做一個「俄羅斯藝術季」。西方指望Diaghileff的不僅是要有俄羅斯民族色彩,也還要亞洲東部的異國色彩,報界與觀眾所需求的就是俄國的東西,既然他們要,我們就給他們一個《火鳥》吧!

據說,為了替這齣故事情節與角色都是東拼西湊而成的「俄羅斯輸出品」,Diaghileff先是找了 Liadov,可是Liadov是個慢郎中,根本趕不上進度,接著他又找了Nokolai Tcherepnin,可是他提出的初稿不符理想,結果偶然在一次音樂會裡,Diaghileff聽到一位不知名的年輕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煙火》的首演,大為驚艷之餘,立馬決定要認識該曲的作曲家,並且迅速的在當天下午就跟作曲家碰面,隨後就大膽的決定把寫作《火鳥》的工作交給這位名叫Igor Stravinsky (1882.6.17-1971.4.6)的年輕人,而週邊的Pickwikian友人們都覺得這是場不折不扣的豪賭,結果1910.6.25在巴黎歌劇院的首演證明Diaghileff慧眼視英豪賭贏了,《火鳥》一炮而紅,從此也將當時年僅28歲的Stravinsky一舉推上國際樂壇,成為最閃亮的俄國作曲界新星。

這段故事美好無比,且極其有名,然而這是百分之百真的嗎?還是有可能是真假參半的世紀神話?還是高明至極的「行銷宣傳」話術?真真假假之間又反應出關於Diaghileff的什麼?

且聽我在本集節目中,為各位拆解這音樂史上最傳奇性的故事。

23:00

|

23:59

Music Insights & Inside Music

陳樹熙

【Inside Music】 21 (4-8)
海頓與莫札特的弦樂四重奏,Part 8-莫札特的「海頓弦樂四重奏」
1781年Mozart在跟薩爾茲堡大主教鬧翻之後,莫札特辭去工作搬到維也納,開始專心作曲,展開了他人生最輝煌的「黃金時代」,成為所有愛樂者所衷心熱愛的超級天才作曲家。

「海頓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首-《D小調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K.421》流露出不多見的憂傷與激動,《降E大調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K.428》以其獨特具有高識別度的開頭主題,道出奏鳴曲的本質-「以具有識別度與蘊藏潛力的材料起始,隨著過程的進行展現其成長擴增,終至發揮其命定潛能,完善的終結其生命」;透過不同的材料的特性,運用合乎其特性之作曲手法,納入其他素材,構築起樣態互異的造型,最終形成不同的形式,展現世間萬般不同情態,讓有識者悟到形式與內容乃一體的兩面,前有因,後有果,我們所追求的不就是一個平衡對稱的人生嗎?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