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Saturday

2025-09-27

00:00

|

02:00

爵士第一現場

沈鴻元

【爵士經典現場】
金鐘獎主持人,「臺灣爵士一哥」沈鴻元,經典回顧!

02:00

|

07:00

音樂水龍頭

劉昱沁

無論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或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就讓音樂舒緩您白天壓力過後的情緒,穩定您夜裡清醒時的思緒!

07:00

|

08:00

音樂禪

王世強

行亦禪,坐亦禪,音樂讓您神往,韻律讓您超然…

08:00

|

10:00

樂來樂高

王世強

週末清晨,適合暫時放下緊張情緒,慢放生活步調,讓您的心靈,煥然一新!

10:00

|

11:00

大大的必修課

高劭宜

【作家葉郎帶您搭乘時光機,穿梭電影院前世今生】

串流平台興起,在家就能盡享觀影樂趣,您有多久沒有進電影院了呢?
從台灣出發,走遍偏鄉小鎮和國際大都會,
從通用電影院到演唱會電影,戲院的百年風華,還有哪些更狂野的未來?

本週「大大的必修課」,
作家葉郎邀您一同搭乘時光機,
探索電影院的時代變遷,回顧「奇麗馬館」的前世今生,
您將發現,電影院不是只有放映電影這麼簡單。

※本節目由台北仁濟院贊助播出

11:00

|

13:00

一生的古典音樂計畫

節目部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鋼琴協奏曲】

1924年,蓋希文接受美國爵士樂之王─懷特曼的委託,在短短時間內完成交響爵士樂─「藍色狂想曲」,首演時由他本人擔任鋼琴主奏演出,大獲成功!而且台下聽眾除了有著名小提琴家海飛玆、克萊斯勒之外,還有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與史特拉汶斯基等當代音樂界名流,由此可見它當時引起的騷動與矚目!
而蓋希文另一部著名作品「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則是他在躋身為大作曲家之後,為了紓解巨大的生活壓力,前往巴黎度假旅遊,將他在異國處處充滿著新鮮感,卻又手足無措、思鄉的心情,傳神地寫了出來。

13:00

|

15:00

樂興之時

王琦

兩分鐘的音樂,是短曲小品,卻能讓我們隨著樂思穿梭古今、飛越百川。
樂起,興起。在這片刻,流洩的音符將帶你徜徉樂興之時、幻想之境...。

15:00

|

17:00

布魯斯‧威力

沈鴻元、蘇重

「藍調」是美國唯一的原生種音樂,是來自底層的力量!「藍調」是搖滾樂、靈魂樂、嘻哈、饒舌等現代流行音樂的前身。我們身為現代人,不能不認識它!從「藍調」出發,主持人沈鴻元、蘇重帶您一起了解二十世紀後流行音樂的一切脈絡。

17:00

|

19:00

世界音樂會

德國之聲

【殤慟變形-2020年柏林音樂節】

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經歷納粹時代,甚至曾經擔任當時國家音樂局的主席。然而,當他看見納粹政府造成的後果 — 慕尼黑和德國主要城市的藝術場所遭到徹底破壞,他遺憾地寫下「變形記 (Metamorphoses)」抒發感受。在二十五分鐘的曲目裡,理察.史特勞斯將簡短的動機不斷變奏,彷彿為悲痛的思緒尋找出口。
經歷疫情的 2020 年柏林音樂節,音樂家們都在思考如何挑選和眾人心情相符的音樂作品。本次節目,除了理察.史特勞斯的「變形記」,指揮家佩特連科 (Kirill Petrenko) 還要率領柏林愛樂,攜手小提琴家法蘭克.彼得.齊瑪曼 (Frank Peter Zimmermann),帶來奧地利作曲家貝爾格 (Alban Berg) 的小提琴協奏曲「回憶中的天使」,以及德弗札克「第五號交響曲」!

播出曲目:

Alban Berg: Violin concerto 'In Memory of an Angel'
Bela Bartok: Solo sonata 'Presto'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 5 in F Major, op. 76
Benjamin Britt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15
Richard Strauss: Metamorphoses

19:00

|

20:00

迷人的小提琴世界

蘇顯達

【小提琴家Frank Peter Zimmermann特輯】

1965年出生於德國的小提琴家齊默曼,曾於福克旺音樂院師事Valery Gradov,後於柏林藝術大學師事Saschko Gawriloff,亦曾師事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首席Herman Krebbers。年僅14歲就登上琉森音樂節演出,1980年代起於世界各地巡演,與指揮家Lorin Maazel、若杉弘、Bernard Haitink、Wolfgang Sawallisch、Mariss Jansons皆有合作。今晚的節目,和您一起來欣賞,莫札特的作品。

20:00

|

22:00

Time Traveler 時光旅人

姚仁恭

本週時光旅人節目,有一個相當特殊的主題,也是一個主持人從來沒有想過會做的主題,就是要與你分享,在音樂界歌曲的種類,也就是英文的「genre」即歌曲的類別。

22:00

|

22:59

Music Insights & Inside Music

陳樹熙

【也談談所謂的「詮釋」,Part 3】
「這裡要加一個漸強?那裡要加個漸快?你昨晚有跟貝多芬通了個電話嗎?他跟你說OK嗎?」

然而,了不起的演奏家能夠將死板板白紙黑符的樂譜翻譯成活靈活現的樂音﹐但是另一方面,演奏家卻經常被樂譜所綁死,然而完全照譜演奏的結果所成就所謂的「客觀」的音樂,不涉及個人好惡,與私人品味無關,這樣的演奏好嗎?

在本集節目中,我將跟您分享一些我認為極為驚艷的了不起演奏,將一首手譜面看似簡單的曲子「化平凡為神奇」,完成「超凡入聖」的境界躍升。若這些「解讀」還不能算是「詮釋」的話,那麼在這個即將來到的「CTRL+C→CTRL+V」音樂時代,老態畢露的古典音樂又該怎麼回應呢?

雖然只有在某音樂不為人所了解之時,才有「詮釋」的必要性與空間,但是我還是相信在樂譜之中與在樂譜之外,仍有天籟待人尋。

23:00

|

23:59

Music Insights & Inside Music

陳樹熙

【從《給愛麗絲》談起, Part 3】
「形式與內容是一體的兩面」,仿Goethe的話來說-「音符看得懂,內容只有有心人才能得知,但是形式則是永遠的奧祕。」

為什麼在「熱情」鋼琴奏鳴曲裡,音樂三不五時的就迎來一陣爆炸;為什麼它的樂曲思路在邏輯性的進行中,又含有許多神祕不可知的高度張力?

本次節目將從兩首貝多芬的f小調鋼琴奏鳴曲切入,進行細部分解,逐段進行解析其作用與特色,然後再加以整合,以了解個個部份如何在整體中發揮作用,藉此也可了解貝多芬前期與中期創作風格、手法與理念上的差異,更可以理解作曲家所謂的「賦予樂曲客觀的存在」。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