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Music Insights & Inside Music 】伊妲‧魯賓斯坦,魅力登台!


你是由內向外聽音樂?
還是由外向內聽音樂?

什麼叫做「音樂格局」?音樂家為什麼,永遠會被音樂以外的人、事、物所牽制?

台灣音樂才子陳樹熙,想法多,說話快,逆向思考,擴大格局,帶領大家由外向內,發掘生命和藝術的連結!

愛樂電台,三十而立,榮譽推出,「Inside Music,Music Insights」

聽見「沒有音樂包袱」的音樂故事!
陳樹熙,陪您狂想「兩小時」!

Inside Music, Maybe you can also say,
this is —「Music Insights」!
 

【節目資訊】
● 主持人:陳樹熙
● 
節目播出時間:每周六
  22:00~23:00 Music Insights
  23:00~00:00 Inside Music

【FB粉絲專頁】
Music Insights & Inside Music


【Music Insights】節目概要
主題:俄羅斯芭蕾舞團 (Ballets Russes) Part 6,Season 1909

伊達‧魯賓斯坦(Ida Lvovna Rubinstein, 1885-1960)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俄羅斯舞者,也是「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時期的重要人物。她於1909年至1911年間與Diaghilev創立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參演了多部經典作品,例如在《克麗奧佩脫拉》和《天方夜譚》(Scheherazade)中擔任女主角。

獨幕芭蕾舞劇CLÉOPÂTRE《克麗奧佩脫拉》是Serge Diaghileff年在巴黎推出的重頭戲之一,由Mikhail Fokine負責編舞與劇本編撰,已Anton Arensky稍早寫作的芭蕾舞劇《埃及之夜》的音樂為主軸,另外加上了Sergei Taneyev、Nikolay Rimsky-Korsakov、Mikhail Glinka、Modest Mussorgsky、Alexander Glazunov…等作曲家的作品,由Léon Bakst擔任舞台設計與服裝,Ida Rubinstein飾Cléopâtre,Anna Pavlova飾Ta-Hor,Mikhail Fokine飾Amun,Tamarra Karsavina與Vaslav Nijinsky飾奴隸,1909年6月2日在巴黎夏特雷劇院(Théâtre du Châtelet)盛大首演。

當僕人們抬著石棺進場,輪廓深刻,帶著濃厚東方色彩、面容美貌的Ida Rubinstein彷彿如同從石棺中復活般登場,身披繡有蓮花與王室徽記、以銀線織就的十二層繃帶,緩緩解開後展現她雕像般的美麗軀體,立刻使得巴黎的觀眾為之沸騰著迷,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又寫下傳奇性的一章。

然而,Ida Rubinstein那令人著迷的誘惑力與戲劇性的默劇表演,讓觀眾忘卻了她技術上存在的不足,但是也正是這些技術缺陷,使她始終無法成為無人可及的芭蕾巨星。據說,據說…她是曾經唯一令拉威爾心動的女人-不妨聽聽《波列露舞曲》,你就可以得知一二。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一起聽聽讓Ida Rubinstein一夕成名的芭蕾舞樂,那帶著東方氛圍,嫵媚又曖昧的調調,將帶你重回1909的時空,感受Diaghileff超級的天才製作創意。

AOD免費專區─即將上架>>


【Inside Music】節目概要 
主題:
海頓與莫札特的弦樂四重奏,Part 6-莫札特的「海頓弦樂四重奏」

1781年,莫札特在跟薩爾茲堡大主教鬧翻之後,莫札特辭去工作搬到維也納,開始專心作曲,展開了他人生最輝煌的「黃金時代」,成為所有愛樂者所衷心熱愛的超級天才作曲家。

在隨後的1782到1785年間,他一口氣寫了一組6首弦樂四重奏,並且在出版時將之題獻給海頓,因此後人通稱這組曲子為「海頓弦樂四重奏」,不過這名稱也的確怪怪的,唸起來也有點繞口,有的人會說因為當時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已經很受歡迎,所以有「蹭熱度」的行銷嫌疑,不過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說法未免太小看莫札特,他可是世上絕無僅有、自帶發光體的天才,根本沒有這需要。

然而,也不得不說的是,很少有位作曲家或是作品,弄得他有點不舒服,讓他想要好好的鑽研作曲,讓自己在作曲的成就上能夠更上層樓,也就是這份想要在藝術上「超越」競爭對手的企圖心讓莫札特在作曲上突然往前躍進了一大步,當莫札特說這些曲子是他從海頓那邊學到的,這句話的確不完全是謙虛的托辭,沒了海頓的Op.33在前,這首曲子究竟會不會出現都是個問題。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除了欣賞整首曲子之外,請聽我為您詳細解說莫札特的第一首「海頓弦樂四重奏」「春天」的第一樂章,將我對這音樂的讚嘆、佩服,分享給您。


【主持人 陳樹熙】

作曲家、指揮家、資深音樂人
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指揮文憑和作曲文憑畢業,在指揮、作曲、著作、翻譯、教學、藝術行政、廣播電視節目主持製作各領域,皆有相當的知名度與活動力。曾經先後擔任過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現在的國家交響樂團)助理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在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副指揮、副團長,高雄市交響樂團團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副團長、團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曾經跟隨游昌發、Francis Burt 教授學習作曲,隨蕭滋及Karl Östereicher 教授學習指揮;歷年來曾經先後獲得過「齊爾品作曲比賽」首獎(1985),臺灣省交響樂團第二屆徵曲比賽第二獎(1993),以及多次文建會的年度甄選獎,作品經常在國內外演出。在指揮方面,也曾經擔任東吳大學管絃樂團、高雄市青少年交響樂團、屏東縣青少年管絃樂團的指揮,並且曾經客席指揮過山東交響樂團、日本仙台愛樂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河北省交響樂團、俄國Voronehz愛樂管絃樂團等樂團。

作品常在國內外演出,芭蕾舞劇《傾城之戀》(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委託)、《六堆即景》、《八音協奏曲》、《布農傳奇》、《雲豹之歌》、《桐花組曲》、《山歌》、古琴協奏曲《琅琊行》等;國樂合奏曲《眾神出巡》由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出,並錄音由SONY發行並多次帶往該團美國及中國巡演,《龍鳳呈祥》(2016)由國家交響樂團錄音發行,馬來西亞愛樂也曾演出。曾擔任表演藝術雜誌專欄作家,著有《音樂欣賞》等書,翻譯文章見於《西洋音樂百科全書》(台灣麥克出版)等書。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