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堂音樂課】─人神共憤,怎麼會,可歌可泣?~華格納


還好,他只是一位音樂家!華格納

人神共憤,
怎麼會,
可歌可泣?

音樂家通常不會為自己打造一座音樂廳,
道理就像,「人」不該為自己蓋座廟!

他,是說謊家、敗家子、奪人妻者...
同時,他也是一位驚人的音樂天才!
他的身材不高,其貌不揚,
沒有人真正喜歡他,卻沒有誰能否認—他巨大的個人魅力!

作曲家華格納,是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私生活中,他習慣性向人伸手借貸,
卻總有人折服於他所描繪的夢想,而願意付出所有金錢與資源;
他總是愛上了朋友與恩人的妻子,
然而,一次次「偉大」的「愛情悲劇」結束之後,
卻往往成就了一首首不朽的「樂劇」!

從「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崔斯坦與伊索德」,到窮極他畢生夢想的複雜樂劇「尼貝龍的指環」…
在華格納創造的神話中,權力的試探與鬥爭,其實,就是他的「世界觀」--
一連串的偶然與巧合,鋪排著人與神共同的悲劇宿命…
但是,卻總有一個力量,能拯救這一切:那就是「愛情」!

只是他的「世界觀」和「愛情」,
一定要在自己親手打造的「拜魯特慶典劇院」上演,
而且這裡除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之外,生人勿進!

墮落的人不見得喜歡讓人膜拜,但是喜歡讓人膜拜的人,一定是墮落的人,而且仍然是「人」!

同時更令人討厭的是,「這個人」的作品…你—很難不愛!

華格納的音樂,與關於愛的墮落和救贖,都在愛樂電台播放的曲目裡。

今天的流行,明天的古典!


名人定位

開廟升壇,無法無天!

 

五線譜上最大的一座廟蓋在哪裡?

要介紹這個「人」,不容易。因為愈了解他,資料讀得愈多,你的情緒就會變得複雜,難以客觀。所以在往下閱讀前,大家首先要心平氣和,共勉之! 十九世紀歐美曾流行一個說法,「不可以在公共場合談論政治、宗教和華格納這三個敏感話題,否則一定會不歡而散。」沒錯,「這個人」就是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華格納,一個永遠有爭議,但在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人」。不是神!

因為要客觀,所以我們直接引述華格納說過的話來介紹他,避免個人主觀情緒:

「我生來就與眾不同,我必須擁有智慧、高人一等和光明,我的需求都是這世界原來就虧欠我的。」「我被某種高高在上的力量驅使,在一些不朽的神明掌握下,有生之年都要盡力完成託付使命。」(註:神明指的是耶穌基督誕生之前的神,即歐洲神話。)「我是世界上最能代表德國的人,我是德國之魂,本人在作品中表現的神力,值得驕傲!」「我的感官極度敏感、貪婪、激情,必須先滿足這些需求,我才能將我的思想化為實在的創作。」「亞利安人是神的血脈,次等人猶太民族剝奪了亞利安人的神性,如同原始時代的食人族...耶穌基督不是猶太人,基本上他是亞利安人...。」

Heil Wagner!

華格納一生最重要的事蹟除了發展樂劇及創新和聲之外,絕對都是「負面表述」,他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永遠喜歡別人的東西」。他是音樂史上第一個為自己「蓋廟、設壇、斂財」的人,一生都在借錢、誘拐好友及恩人的老婆、亡命逃債及吹牛,「百分之九十九的缺點,讓人不會想到他仍有百分之一的優點」,認識他,算你倒楣;只能欣賞他的作品,卻是福氣!但這只是針對作品形式及感官而言,並非思想、內容!

華格納令人佩服之處,在於他敢偷,但不是小偷,而是大盜。他顛覆了義大利「歌劇」,整合英國莎士比亞「戲劇」,竊取貝多芬(Ludwig van Beehoven, 1770~1827)「交響曲」,借用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及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和聲」,承襲了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844~1900)的悲觀主義、尼采(Friedrich Wilhemlm Nietzsche, 1844~1900)的超人思想,自創樂劇,好大喜功。不過卻也影響了理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69)、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法國樂派,甚至是象徵派畫家及詩人,如塞尚、羅丹、馬拉梅、波特萊爾、德拉克洛瓦等人。

「有反對華格納的地方,就一定有支持他的群眾存在,這一直是個事實,至今依然不變」。不過自西元1920年之後,反浪漫主義風潮席捲歐洲,華格納的樂劇被批評是「守舊、冗長、戲太濃、滑稽及可笑」,尤其是劇本的贅字、廢話太多,完全不符合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所要求的簡明、精準風格。不過批評者卻也承認,華格納樂劇中「優美難忘的段落,俯拾即是」。

另外,有趣的是,華格納「沒落」之後,世界歌劇主導權再度被義大利奪回,二十世紀人們被歌劇大師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作品中的「正常」、高貴、清楚、直接情緒所吸引。而威爾第和華格納二人都是西元1813年降臨人世,冥冥之中,難道早有定數?天神血脈華格納,一生狂妄吹牛時,是否知道「終結者」已與他同時誕生!


重要入門作品

 

 

人物極短篇

藝術真的能脫離痛苦嗎?

華格納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讓他降臨人間,完成神的使命,同時他所創作的音樂與著作,就是「聖經」。他完全同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主張,「藝術就是靈魂的救贖」;「即使世界毀滅了,音樂也會存在」;「音樂是人類意志的表現,能道出萬物本質…同時較文字重要…」;「音樂是世界的原形」;「人生本質就是慾求、掙扎和痛苦,審美必須忘我…」。後來華格納也接受了尼采的「超人論」及戈比諾的「日爾曼血統論」。據說希特勒當權時,下令拜魯特劇院演出華格納作品,結果「被感動而流淚」,當時已八十多歲的華格納妻子柯西瑪曾說「希特勒也是神」。

 

歌劇「羅安格林」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歌劇「唐懷瑟」

 

齊格飛牧歌

 

樂劇「紐倫堡的名歌手」

 

女武神的騎行(『女武神』第三幕)

 

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

 

舞台神聖慶典劇「帕西法爾」

 


 

請鎖定每週一至週五,15:00-17:00,我不是一堂音樂課,聆聽更多節目內容。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