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堂音樂課】油盡燈枯,依然炙手可熱…~比才


比才 Georges Bizet (1838~1875)

油盡燈枯
依然
炙手可熱…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寫信給朋友:
「你知道嗎?昨天是我第二十次,聽了比才的歌劇『卡門』!
聽這部作品,真是讓人快樂極了!」
能被嚴格的哲學家尼采稱讚,這作曲家肯定不是個簡單人物,
但是,比才在生前,卻聽不見掌聲!

比才出生在音樂世家,九歲就進入巴黎音樂院,
十七歲,完成第一號交響曲,
之後他拿到獎學金,到羅馬留學,他曾寫信給父母:
「如果我能有一筆錢,我們家桌上堆滿麵包,
爸爸和我都不必再以教音樂為生…
如果...如果我的歌劇成功,這些願望都可以實現!」

但是,事與願違,比才回國之後,開始了努力找機會、拼命創作賺錢的生活…
「採珠人」、「貝城佳麗」都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有限的收入,無法解決作曲家的生計問題,
比才灰心喪志,漸漸開始酗酒…

直到有一天,他讀到了那篇根據西班牙真實故事改編的小說,他重新燃起創作的火苗,投注全部心力,
描繪一個美麗魅惑的的吉普賽女人,與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與死亡!

當歌劇「卡門」開始上演,有些樂評人批評為:「完全不知所云,這根本是淫穢的作品!」
比才也許早已習慣了這些批評,或許他已沒有太多時間與精力辯駁,
因為,只有三十七歲,過度勞累的身體,讓他提早告別這個即將為他展開的歌劇大舞台!

比才過世的那一晚,「卡門」已經加演到第三十三場,到今天,被演出的場次數目,早已無法計數!

和畫家梵谷一樣,比才的名聲,在死之後才開始累積,遺憾嗎?或許是!
因為願望實現了,但桌上仍然沒有堆滿麵包!

當掌聲響起時,你的心,更明白了嗎?

比才的音樂與真實人生,都在愛樂電台播放的曲目裡。

今天的流行,明天的古典!


名人定位

鶴立雞群,不如雞兔同籠?!

 

比才是一位辛苦的音樂家,原因是他的想法總是早市場一步,對藝術創作者而言,這可能是「悲劇」的開始。

他曾說:「音樂是美麗的藝術,但卻是可憐的職業。」也承認:「我需要舞台,沒有它我就沒有前途!」他情感脆弱,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希望作品賣座發財,可是只活了三十七年,最後還得了被迫害妄想症。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為歐洲文化創作主流價值,當時歌劇有三大代表人物,分別是義大利的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德國的華格納(Ricard Wagner, 1813~1883)和法國的比才,可是比才受到的待遇卻無法與前二人相比,原因是他的想法較當時的法國創作主流前衛,他大膽拋棄空洞浮誇、做作虛偽的法國傳統「大歌劇」,也讓起而代之的「喜歌劇」率先擁抱悲劇、人性矛盾及對立。說得更白話一點,比才向真實人生取材,誠實、寫實,而且他所定義的「人生」,不是法國人,而是「人類」。

還記得這張圖嗎?水平之內,必有垂直。鶴,立雞群!

錫蘭人、吉普賽人、蘇格蘭人、小偷、扒手、血腥場面、三角戀情、異國色彩、放蕩女子及不必愛情忠貞…等這些真實人生,完全搬上了十九世紀法國保守舞台,直接顛覆「末代貴族」和自以為是的「第一代中產階級」。

二十世紀台灣影、視、戲劇界,在讚美具有高度創造力的表演者時,會以「戲瘋子」形容,因為「全身充滿了戲劇細胞」。比才無疑是十九世紀的「法國戲瘋子」,可是倒楣的是,他也「充滿了音樂細胞」,生不逢時,不好擺位置、找定位。而這段話的答案,您可以從原來為評價平平的「卡門」原著小說,和經過他改編後,成為跨時空超級經典歌劇「卡門」,對照釋疑!

威爾第曾感嘆在比才之前的巴黎歌劇院是個「雜貨店」。簡單一點說,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很笨,完全不了解「音樂表現寫實很難,戲劇刻劃寫實卻很容易」。為何會如此?說穿了又是政治、權力、保守及「音樂大老」拒絕認清事實惹的禍!

比才不笨,錯在「頭腦太清楚」!錯在「早走了一步」!錯在「他不想開雜貨店」!


重要入門作品

 

人物極短篇

你不知道的「卡門」

歌劇「卡門」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為法國小說家普洛斯波梅里麥(Prosper Merime,1803-1870),故事為約1830年間法國真實社會新聞,「山賊殺死情婦」。只是梅里麥因為「仔細研究過吉普賽人」,所以「卡門」由法國人變為吉普賽人。 「卡門」小說版1845年發表,反應平平。直到1874年比才讀了小說,認為情節強烈,於是與內弟阿勒威(Ludovic Halevy, 1834-1908)和其友人梅雅克(Henri Meilhac, 1831-1897)改編合寫而成歌劇。 歌劇於1875年推出,但是一波三折,劇院導演無法接受「舞台上站了一推扒手、小偷、走私者和血腥謀殺動作」,合唱團員拒絕演出,原因是「團員認為歌劇合唱者應站著不動,不可唱作俱佳」。首演當天,觀眾不斷離席,大罵「大膽放肆」。第二天報紙批評:「無趣危險」、「離經叛道」、「會為警察帶來麻煩」、「音樂有東南亞色彩,沒有價值」、「是華格納的二手貨」…比才極為失望,自承「前途黯淡,毫無希望!」並在同年六月病逝。之後比才好友蓋諾德(Ernest Guiraud, 1837-1892)改變對白譜上宣調,成為「大歌劇」型式,始獲成功,29年之間在巴黎,即創下了一千場演出紀錄。

歌劇

 

卡門

 

採珠人

 

貝城佳麗

 

戲劇配樂

 

「阿萊城姑娘」組曲

 

鋼琴曲

 

雙鋼琴「兒童嬉戲組曲」『進行曲號角與鼓』

 

雙鋼琴「兒童嬉戲組曲」『搖籃曲:玩偶』

 

雙鋼琴「兒童嬉戲組曲」『即興曲:陀螺』

 

雙鋼琴「兒童嬉戲組曲」『二重奏:小丈夫與小妻子』

 

雙鋼琴「兒童嬉戲組曲」『嘉洛舞曲:舞會』


 

請鎖定每週一至週五,15:00-17:00,我不是一堂音樂課,聆聽更多節目內容。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