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堂音樂課】─聽得懂,為何猜不透!~蕭邦


鋼琴詩人 蕭邦

詩人
不是用文字
堆砌出來的!

他們在書店沈思,在咖啡館角落寫詩,
滿腔的理想與熱情,困在青澀的體內。

十九世紀,戰火肆虐波蘭,體弱多病的蕭邦遠走他鄉,
這一離開就是一輩子,
少年帶著僅剩的尊嚴、音樂才華和一袋故鄉泥土,
來到法國巴黎...

在貴婦人的沙龍裡,一張張陌生的臉孔,
讓蕭邦不知所措,神情蒼白而不安,
他開始「彈琴」…「說愛」…
他的音樂,是一首首詩篇,訴說他的苦悶、他的愛戀,
以及總是讓詩人只想嘆息的世界。

帶了一袋故鄉泥土前往巴黎,
客死異鄉卻不忘還給波蘭一顆炙熱的心。

蕭邦是音樂家嗎?是詩人嗎?
或者他只是一位波蘭人!

鋼琴詩人蕭邦的音樂與浪漫,
都在愛樂電台播放的曲目裡。

今天的流行,明天的古典!


名人定位

聽得懂,為何猜不透!

 

誰是蕭邦?
「他,是一個意外!」
為什麼該認識蕭邦?
「因為在情感氾濫的時代,專注,是最好的語言。」
蕭邦為什麼那麼重要?
「因為他是『空前』、『絕後』的音樂大師,可以直闖任何人的心靈深處,讓你無法、也不想去擋。」

和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浪漫樂派大師一樣,蕭邦燃燒生命,豐富青春,短促而熾熱,他似乎是被老天選來專門譜寫「青春的音樂」,填補每一個人內心最善良、純潔,也是最隱密、卻有遺憾的年輕記憶,那種感覺就像您翻閱年少的發黃日記、相簿一樣,神情專注,時光凝結,不時沉思「如果能再來一次」…這種想望,在聆聽蕭邦音樂時經常會莫名出現,因為他在創作時,永遠「專注凝視某一點」,而那個「點」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挑動,悸動!

和絕大數作曲家不一樣,蕭邦只為鋼琴創作,而且擅長短小曲子,不過卻能被許多樂評公認是,「兩百年來最有創意的作曲家」,因為他符合了美學中的「飽滿原則」,能用最簡單的元素,表現出最豐富的內涵。當然,這絕對是創作的最高境界,許多人會喜歡蕭邦的原因也就在此。小而美、小而大;「輕、薄、短、小」,卻夠份量!

蕭邦是非常「人性」的作曲家及演奏家,創作及演出時強調即興、彈性及幻想,視野不大,內容簡單,全部集中情感,用情至深。所以在介紹蕭邦時絕不能以「神童」、「天才」一筆帶過,因為音樂史上神童、天才太多,但蕭邦卻是唯一的!此外,他的創作形式、內容,並不符合音樂史「好大喜功」的傳統精神。所以,蕭邦的出現,應是一個意外,只是音樂史上的一個過客。天空流星,稍縱即逝!

十九世紀俄國鋼琴演奏家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是第一位以「鋼琴詩人」稱呼蕭邦的音樂家。「鋼琴之王」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也說過,「沒有人有資格批評這顆細膩、高貴的心靈,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大師」。德國大文豪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更形容蕭邦,「才華出眾,當他坐在鋼琴前即興彈奏時,就會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流湧現,他不是法國人、波蘭人,他真正的祖國是夢幻王國」!

 

人物極短篇

側寫蕭邦

蕭邦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血統。據說蕭邦身材矮瘦、鼻子高挺、金髮、藍灰色瞳孔、舉止優雅,個性則多疑、反應快、脾氣也不好,有人形容他「像貓一樣神秘,讓人難以捉摸」。他體弱多病,雖然是史上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但是很少在大型場合演出,卻獨鍾在沙龍彈琴自娛。蕭邦很重視風格、品味,他靠教授學生維生,但是學生數量很少,不過學費卻很貴。學生會在蕭邦「臨窗遠望」的時候,將學費放在壁爐或斗篷上,據說是因為「他的雙手不可以被商業交易行為污染」。他離開波蘭時,帶走了一袋故鄉的泥土,死後託友人把心臟送回華沙。蕭邦是波蘭民族音樂的創始者,也是國民樂派先驅,他心念波蘭,卻熱愛巴黎,所以被後來的傳記作家形容是,「蕭邦是使用一台巴黎鋼琴的波蘭詩人」。

一台鋼琴、一個孤獨的心靈,能產生多大的共鳴?是誰在凝視您的記憶最深處?是他嗎?還是自己?開始,為何無法結束?缺憾,為何總是最美?「蕭邦」這個名字,為什麼就是一首詩?!當以上問題都找到答案時,別急!另外還有一個更有趣卻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在等著您回答,「蕭邦的音樂創作思考,有多少是有意識的?又有多少是來自潛意識?」

「聽得懂,但猜不透」,就是聆聽蕭邦音樂的樂趣所在!歡迎來到「夢幻王國」,裡面不大,可是,蕭邦在這兒。


重要入門作品
 

蕭邦1848年留影,這應該是蕭邦第一張被公開的真實人像。

協奏曲

 

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1

 

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1

 

 

室內樂

 

g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8

鋼琴曲

 

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35

 

降D大調第十五號前奏曲「雨滴」,作品28之15

 

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作品31

 

E大調第三號練習曲「離別曲」,作品10之3

 

降G大調「黑鍵」練習曲,作品10之5

 

升c小調第二十號夜曲

 

降A大調馬祖卡,作品7之4

 

降A大調第九號圓舞曲「告別」,作品69之1

 

四首即興曲

 

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

人物極短篇

側寫喬治桑

喬治桑是蕭邦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二人的傳說、故事甚多,膾炙人口。

喬治桑是一名作家,作風前衛,反對君主制度、傳統習俗,尤其是婚姻制度。在李斯特的介紹下,蕭邦於西元1836年結識了喬治桑,當時蕭邦二十六歲,喬治桑三十二歲,不過蕭邦對這位喜歡穿著男裝、口叼雪茄、精明能幹、主張女性解放、身邊男友不斷,並有「男性化傾向」的女子心無好感。

兩年後兩人同居,關係維繫到西元1847年。喬治桑有強烈的統治欲,但對患有肺結核的蕭邦卻細心照顧,如同慈母。後來兩人因為對子女婚姻看法不同而失和,分手後,蕭邦病情轉差,臨終前喬治桑曾經主動表達探視意願,卻遭到蕭邦妹妹拒絕。喬治桑後來繼續寫小說,並在書中影射蕭邦,雖然兩人關係並不圓滿,但是後來許多學者會根據喬治桑所提供的資訊,解析蕭邦,並營造了音樂史上最引人入勝的一段羅曼史。


 

請鎖定每週一至週五,15:00-17:00,我不是一堂音樂課,聆聽更多節目內容。

?>

請先登入會員

加入音樂庫

加入音樂庫